高中一年级下册语文出色教材

点击数:796 | 发布时间:2025-03-05 | 来源:www.hbzf9.com

    进入高中后,不少新生有如此的心理落差,比自己成绩出色的大有人在,极少有人注意到我们的存在,心理因此失衡,这是正常心理,但应尽快进入学习状况。智学网高中一年级频道为正在好好学习的你整理了《高中一年级下册语文出色教材》,期望对你有帮助!

    高中一年级下册语文出色教材


    目的:

    1、知道——高中语文学习与初中语文学习的联系和不同

    2、知道——学科的特征和高考考试的需要

    3、知道——语文学习的习惯和老师的学习需要

    4、明确——语文学习的意义和应有些态度

    讲授要素:

    1、开场白和自我介绍

    2、理解“语文”

    1、语文——语言、文字

    2、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联系与不同

    高中语文学习需要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;高中语文学习比初中语文学习需要更高:

    初中固定一块教程,高中不固定教程,高中教程分为固定部分叫“必学”,不固定部分叫“选修”,还有校本教程叫“自修”,共三块构成;

    初中学习只须阅读理解,会写作文,高中是“阅读赏析,表达与交流,会写不少于800字或1000字的文章”;

    初中学的文体不完全系统,高中完全系统——小说与戏剧,诗歌与散文,新闻与传记,语言文字应用,文化论著研读;

    高中实行学分式学习。

    3、语文学科的特征

    1、难学好,由于主要靠自学,老师有哪些用途小;

    2、积累需要高,记忆的东西需要多,知道的东西需要多,要记性;

    3、语言文字的领悟力很难形成,要悟性;

    4、好作文难写,要灵性;

    5、个人成绩会时高时低,进步缓慢,不可以飞速达成;

    6、高考考试三桩之一,成绩160——200分。

    4、学好语文需要高效学习习惯

    语文学习的习惯你培养了吗?

    语文学科的特征是:常识信息量大,自修实践性强。这就告诉大家:第一学好它困难,第二依靠于学习者自己努力。语文考试在五个层级上考学生——识记,理解,剖析综合,表达运用,赏析评价。中考也好,高考考试也好,说到底,就是考学生的记性和悟性。而记性和悟性绝不可以在短期内速成,需要长时期的积累和好习惯的培养。怕记怕背,懒于动手,是学语文的大忌。要学、会学、坚持学,培养好的习惯,是语文教学的方向,更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学生这个主体的一个根本性的需要。“所有皆从习惯开始”没好的习惯,语文教学必无效率;没好的习惯,何谈记性、悟性的生成和进步?没好的习惯,哪来常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形成?

    那样,学好语文应该要有什么好的习惯呢?

    放声朗读的习惯。这个习惯目前小学生还做得最好,初中生就差多了,而且伴随年级的升高,习惯越差。高中二年级、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你就极少听到他们自觉地放声朗读了。有早读课的地方,早读听到的基本是外语的朗读,而语文的朗读只在一种状况下出现,那就是有老师当面督促或是有课文背诵将要检查时,这种朗读带有明显的应对性。探其缘由,主如果学生以为考试不考有声朗读,不必费劲地发出声音。

    其实朗读自有好处。古人说:“大概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,又缓读,只久之自悟,若但能默看,即终身作外行也。”这里说的是文言文的学习,那样现代文呢?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觉得朗读可以“从字句中抓住声音步伐,从声音步伐中抓住作者的情趣”,他还说即便是自己写的作文,也要拿出来读,“才见出声音是不是响亮,步伐是不是流畅”。这就是说现代文的学习仍不能离开朗读。朗读与默看比,更容易叫人身心俱入,专注集中。避开学习这个功利层面,朗读还能从美学的感受上产生心理的愉悦,体验出语文学习的乐趣。

    预习新课的习惯。老师教新课前,学生必须要先预习,做到:1、能流畅地读出课文;2、围绕课后训练,做出基本考虑;3、找出难懂的地方,筹备质疑;4、可以参考课文查阅有关参考资料。有了预习,才能提升听课效率,才能学得主动。

    记笔记的习惯。第一做好课堂笔记,老师讲的要素,一时还弄不懂的问题答案都要先记下,这或有助于自己课后复习理解和总结积累。第二做好念书的笔记,可以写在书上,也可以写到笔记本上。可以是抄录的词汇运用或美言警句,也可以是我们的赏析点评。俗话说得好“好头脑子,不如懒笔头子”,有时听过、看过,却不如“记过”。笔记可以长我们的记性。

    勤用工具书的习惯。《现代汉语辞典》、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,作为初中生这两本工具书应必须具备,条件好的还可以置办一些其他的工具书。遇见陌生的或模糊的字词,要勤查,不要想当然。比如高中语文课本《南州6月荔枝丹》一文中有一处:“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,仿佛龟甲,特称龟裂片。”这里“龟”是个易读字,“龟裂片”一词,结合实物,虽带模糊,仿佛也能懂。假如放过去,错读产生了!查一下工具书就了解,这里“龟”有两个读音,前读“guī”后读“jūn”,又认识了一个古地名“龟池”的读音。俗话说“平常学习懒一懒,考试分数减一减”,你容易错的,也是考试容易考的,为何不勤用工具书呢?

    考虑和说话的习惯。课堂上,有些同学懒于考虑,怕回答问题,一直等老师后“真情表白”。有些同学虽然对答案有所知,却怕当众说话。口语练习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要紧内容。现代社会不能离开交际,说话既能够练习我们的表达能力,又可以练习我们的思维能力。一个常常在公众场所说话的人,其口头表达能力肯定优于那些公众场所说话少的人,这也是“用进废退”的道理。农村中学的学生多不喜欢讲话,有些即便说话声音也小,语文课常处于沉闷状况,这是必须要改变的。

    课外阅读的习惯。要学好语文,仅靠《语文》书远远不够。像中学《语文教学大纲》就规定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,譬如规定一个高中生三年的阅读总量不少于300万字,并开列了课外阅读的书目。高中语文教程还配备了《语文读本》给学生课外阅读。几年下来,大家发现不少学校、不少同学并未好好借助,基本上是处于放纵式、束之高搁式。可以说,缺少课外阅读,非常难形成语文的悟性。

    高中一年级下册语文出色教材

    教学目的

    1.知道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。

    2.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办法。

    3.积累文言常识,学会实词“传、师、从”,虚词“以、也、则、于、乎、所以”等词汇的意义和使用方法,不同古今异义词汇。

    4.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,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。

    教学过程

    第一课时

    1、导入新课

    孔子说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,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在中国,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,但唐朝时候,大家却以从师为耻。柳宗元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说:“今之世,不闻有师;有辄哗笑之,以为狂人。独韩愈奋不考虑流俗,犯笑侮,收召后学,作《师说》,因抗颜而为师;世果群怪聚骂,指目牵引,而增与为言辞。愈以是得狂名。”韩愈倡言师道,触犯流俗、勇气可嘉。今天,大家就来学习这篇的文章《师说》。

    2、作者介绍

    韩愈(768-824),字退之,唐代河南河阳(今河南孟县)人,文学家、哲学家、古文运动的主张者。和柳宗元一块提出“文以载道”、“文道结合”的看法。著有《昌黎先生文集》四十卷,其中有很多为大家所传诵的出色散文。他的散文,题材广泛,内容深刻,形式多样,语言质朴,气势雄壮,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伙之首。

    3、解题

    “说”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,可以先叙后议,也可夹叙夹议。“说”与“论”相比要随意些。像《捕蛇者说》《马说》都属“说”一类文体。“说”,古义为陈述和解释说明,因而对这种文体,都可按“解释说明……的道理”来理解。《师说》意思是解释说明关于“从师”的道理。

    4、研习课文

    1.整体把握,理清思路。

    (1)学生自读课文,查字词典疏通文字,并依据注释初步弄清文章的意思。教师巡回指导。

    (2)请学生统计本课的生难字词,并注音讲解,可或有关的内容整理在笔记本上,教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将自己收拾的内容写出,然后全班同学一块订正、补充。

    2.具体研习,突出重点难题。

    (1)请学生自由翻译课文,要放声翻译,倡导讨论。

    (2)学生相互讨论,将我们的疑难问题提出,以求教于周围同学,后全班统一讨论,请同学向全班学生和老师询疑问难,教师或引导学生回答,或亲自回答。

    (3)学生朗读课文。

    (4)教师范读课文。

    (说明:本课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写作背景、熟知作家的基础之上把握文意,以学生自学为主,培养其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;诵读也是学语文的`要紧方法,通过诵读可以使学生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。)

    5、布置作业

    完成课后训练第一题。

    第二课时

    1、研习课文

    1.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?

    讨论后明确:古之学者必有师,这句单刀直入,不只起到点题用途,而且笼罩全文,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、范围。

    2.剖析第一段:作者如何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?

    讨论后明确:第一层:提出中心论点;第二层: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;第三层:反面论述无师不可以解惑,从理论上说明从师的必要性;第四层:正面提出择师标准;第五层:总结上文,提出从师的原则:无贵无践,无长无少,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。

    3.剖析第二段:

    (1)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如何联系的?

    讨论后明确:批判当时士医生耻于从师的不好的风气,通过针砭时弊,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。

    (2)这一段的分论点是什么?

    讨论后明确:第一句:师道之不传也久矣!欲人之无惑也难矣!

    (3)为了论证分论点,为了抨击“耻学于师”的人,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?

    讨论后明确:

    a.纵比

    古之圣人:从师而问。

    今之众人:耻学于师。

    作者的议论:圣益圣,愚益愚,其皆出于此乎?

    b.自比

    对其子:择师而教。

    对其身:耻学于师。

    作者的议论:小学而大遗,吾未见其明也。

    c.横比

    百工之人:不耻相师。

    土医生:群聚而笑之。

    作者的看法:师道之不复,可知矣。今其智乃反不可以及,其可怪也欤!

    4.剖析第三段:

    (1)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,讲解了什么看法?作出了什么论断?

    讨论后明确: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“圣人无常师”的论点,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判断出:“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,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,如是而已”的结论。

    (2)本段的分论点?所用的论证办法?

    讨论后明确:圣人无常师。举例论证。

    5.剖析第四段:

    提问:

    (1)作者为何称赞李蟠?

    (2)这段文字有哪些用途是什么?

    讨论后明确:

    (1)作者赞扬李蟠,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一定,也是对士医生们“不从师”的有力批判;既针砭时弊,又通过赞扬李蟠主张从师。

    (2)说明写作本文是什么原因。

    2、赏析品味

    问题:本文语言上有哪些特征?

    讨论后明确:

    (1)整句散句结合: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,配合自然,错落有致。

    (2)一个意思,多种句式。第二段结语一句比一句重。

    (3)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。如:“古之学者必有师。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”

    3、课堂练习

    (1)完成课后训练2、3、四题。

    (2)背诵全文。

    高中一年级下册语文出色教材

    教学目的:

    1、使学生理解该诗的思想内容,领会诗人痛苦和期望交织的感情。

    2、知道该诗中运用的反复手法及梦普通的诗境。

    教学过程:

    1、导入

   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尹德说:文学创作都是艺术家的白日梦。诗人特别是“醒着做梦的人”。大家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有这种特征。

    2、介绍作者

    穆旦,原名查良铮,浙江海宁人。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华大学,抗战爆发将来随清华、北大、南开大学一同迁往云南昆明。一九四二年,毅然随军远征缅甸。他走了非常远的路,也看到了不少的苦难,这为他未来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    3、引导初读

    作者在诗中写了什么?亦即诗人在诗中写了什么意象?

    4、阅读第一小节

    1、作者在这首诗中,交织着痛苦和期望两种情感,请阅读第一小节,你觉得在这一节中,什么意象是痛苦的,什么意象是充满期望的?

    2、明确:作者描绘了干燥的风,单调的水,忧郁的森林三种哀景,描绘了说不尽的灾难、沉默的爱情和鹰群、干枯的双眼期待着泉涌的热泪三种哀事,展示了大地的苦难,又通过“不移的灰色的行列”、到处看见的人民、一个民族已经起来,三个意象,展示了大地的期望。

    3、小结:这一小节是作者对大地的宏阔展示,虽荒凉贫瘠,但行列、人民使大地充满亮色,全诗笼罩了“赞美”的基调。

    5、阅读第二小节

    第二小节诗人由地到人,写了一个农夫。这个农夫是一个哪种人呢?阅读,考虑。提示:这个农夫原来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,但年代的变迁打破了他家乡的宁静,他听从年代的召唤,踏上征途。

    6、阅读第三小节

    这个农夫走了将来如何呢?阅读第三小节,从诗中找出问题的答案。

    提示:他走了将来,他的家庭愈加困难,家人无望地等待,忍受着饥饿的煎熬,他的家乡还是像原来一样的贫困荒凉。但他走了,从不回头诅咒。

    这说明他是一个哪种人?

    提示:舍家保国,义无反顾。

    面对这个崇高的人,作者有哪些样的感情?

    提示:面对的个人,作者激动、悲伤。

    小结:这一小节中作者写了农夫走了未来的悲哀。

    7、阅读第四小节

    1、阅读第四小节前六行,考虑:这几句写的是什么?

    提示:注意作者反复强调的东西。这几句写的是人民的痛苦、大地的荒凉依然。

    2、面对这种现象,作者有哪些感受?

    提示:阅读以下三句,领会作者的感情。作者为了民族仍或有可能面临耻辱的历史而痛苦,徘徊。

    3、但后的两句,一个民族已经起来,表明了作者的期望。

    这里,作者既有对将来的忧郁,又有对前途的展示。大地依然,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,一个期望正在升起。

    8、课堂总结

    这首诗运用了反复的手法,构成了诗歌的主旋律,表明了赞美的内容,这首诗像一个梦境,通过一些意象的描绘,表达了痛苦的期望交织的情感。

    9、作业

    熟读。找源于己仍不理解的句子。考虑其中的道理。

  • THE END

    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,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,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。

专业院校

返回顶部

Copyright©2018-2024 国家人事网(https://www.zbxggc.com/)
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-1

  • 国家人事网微博

  • 国家人事网

首页

财经

建筑

医疗